对话 | 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,需慢下来重新发现自身的“生命之源”
在上期内容中,自中国内地、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阿联酋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韩国、中国香港的十八家博物馆及文化机构的馆长、亚洲艺术部主任及策展人就博物馆当下的外部挑战与危机、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以及博物馆为应对疫情所开展的行动进行了讨论(相关链接:对话 | 全球十八家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齐聚云端,共讨博物馆的现状和未来)。本期,我们将继续聚焦此次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“博物馆的力量——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”,关注疫情之下博物馆线上活动、研究展示以及合作交流等话题的讨论。
过去数月,人们的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约,大量的博物馆项目不得不移师线上,这无疑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探索。
数字环境下,博物馆的传统属性会被颠覆吗?如何发展出有效的博物馆线上策略?
曼努埃尔·拉巴特(Manuel Rabaté,阿联酋卢浮宫阿布扎比馆馆长):卢浮宫阿布扎比馆自3月15日,关门了一百天。这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我们加速了数字化转型。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线上互动:例如“Furusiyya东西方骑士精神展”的360°云展馆;适合父母带着小朋友一起体验的趣味手工藏品制作;并将一些精选的藏品图片和说明进行了电子化。我们还力推卢浮宫阿布扎比的多媒体导览APP,这个APP是免费的。有趣的是,下载量第二多的国家是中国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与6个国家的知名人士联手推出了声音行走合集《我们并不孤单》。
卢浮宫阿布扎比馆大力推广有7种语言版本的本馆导览APP
陆鹏亮(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策展人):大都会从2017年开始开放图像资源(Open Access),并获得了很多博物馆的响应,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好处。另一方面,我们有很多网络虚拟展厅导览,提供给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学生。此外,我们也免费开放了很多的视频资源,包括之前的博物馆演出(Met Live)。在现在这个困难时期,线上资源也是一种工具,能够保持住博物馆的力量和活力。
张璐(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副主任):去年,在我们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展览“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: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”闭展后,我们计划与敦煌基金会合作打造一个线上展览,此外还在积极筹备线上公共讲座活动。
柳扬(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):原来在我们馆教室、工作室里进行的公众项目,现在都移到网上。还有一些传统活动,也改变为能够在网上或利用手机进行的活动,如每月的“自行车之夜”(Third Thursday:Bike Night)。同时,为保持与公众和捐赠人的联系,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,如 “与策展人的鸡尾酒会”(Cocktails with Curators),是一个与策展人网上的见面会,维系公众同博物馆的纽带。
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的“自行车之夜”活动,从线下转变为线上
姚进庄(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):我认为博物馆的线上项目必须超越将原本线下内容,如讲座等,直接放到网上的模式。过去两个月,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制作了一系列影片。每周推出一集,每集10分钟,10分钟是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容量。比较新鲜的是,我们要推广的不止是往常介绍的文物艺术品,而是要强调每一集来自其他行业的特别嘉宾。如,我们邀请了寺庙里面的法师,跟我们讨论一件馆藏敦煌佛经,我们发现观众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法师在念诵佛经的情形。又如,我们也请了一位医生嘉宾,他讨论得最有趣的地方,是关于我们需不需要担心不同的人在触摸一件文物时会传播病毒。
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影片,达到一个效果:除了专业的艺术研究人员外,有很多其他非文化、非艺术的专家,也可以对文物有很独特的理解,他们的观点也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。在过去几个星期里我们制作了七个影片,已有几万观看量,这对一个每年参观人数在六七万左右的大学博物馆来说,非常不错。同时,因为这些特别嘉宾本身具有自己的影响力,这个系列影片也帮助我们触及到新的公众。
香港大学文物馆特别推出《艺术无间》系列影片
裵基同(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):在数字化文明里,人们虽然有了新的沟通方式,但人类却逐渐疏远,新冠疫情的“无接触式”社会更加速了这一情况。数字化这种“无接触”方式如何能转化为“接触化”般的沟通方式?数字技术,即在线数字文明,本身应该由博物馆领先,把它提升到更有人情味,更有感性的层面。这是博物馆的使命。
国际借展是博物馆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,汇集全球各家馆藏的展览往往经多年精心策划,极具公众吸引力。但疫情迫使各博物馆对这一展览形态进行重新评估与考量。由于疫情带来的各种阻力,更多关注、深挖自身馆藏并服务当地,恐怕将是博物馆近期展览与研究的趋势。博物馆及其研究人员也因此慢下来重新发现自身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许杰(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):后疫情时代面临的考虑,一个是线上展览和实际展览的问题,我觉得两者可以并存,但各家博物馆处理都有不同。第二个是本馆收藏开发与国际合作展览配合的问题。两者当然必须兼有,但恐怕短期以本馆收藏为资源的展览可能是重点。这不仅是资源问题,也与服务社区有关。
卜向荣(Phillip Bloom,美国汉庭顿图书馆、博物馆和植物园中国园园长):我希望这次困境会使得整个汉庭顿意识到植物园的重要性,意识到草木花卉其实是文化的大自然入口。我也希望这次经验会影响到策展人对展览、活动的思考,比如鼓励去研究自然世界与书籍、艺术等文化物品是如何连接的。
富田淳(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副馆长):值得重视的是价值观的变化:以前过度追求高效率,而现在很多人重新认识自然和文化对我们来说更加珍贵。在这样的时代, 博物馆应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。我们也应该更深入地研究藏品, 举办能够与观众双向探讨文物奥秘的展览。比如, 预先在网上提供展厅内无法看到的作品细微局部, 以及历史变迁和各种逸事趣闻,观众来到展厅后,可体会与过去不同的审美感动和知性享受。
陆鹏亮(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策展人):今年是大都会博物馆建馆150周年,我们已经筹备了“创造大都会”(Making the Met),讲述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以来的成就,在重新开放之时作为展览推出。而亚洲部的展览还是持续的,展览会延期至年底。
大都会博物馆即将推出“创造大都会”建馆150年特展
市元垒(东京国立博物馆学艺研究部研究员):疫情之下,借展的比率越大,博物馆的前景越不乐观。博物馆的生命线还是馆藏文物。在以前从各地收集文物举办展览的方式之外,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?例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定好同一个主题和展览时间,各馆用自己的馆藏来办展。这种方式是不是更适合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呢?
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2018年曾推出展览“疫情爆发:疾病在相互联系的世界上蔓延”(Outbreak: Epidemics in a Connected World),最近此展线上更新了新冠相关内容,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。而同年,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“超级连接的博物馆:新方法,新观众”。后疫情时代会到来,而连接、联系终究应被前置。我们欣然看到,博物馆已经开始继续拥抱连接的潮流,更加从容地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,深耕合作,并且关注长远的人才培育,试图构建后疫情时代更具创造力的超级连接。
徐立艺(上海博物馆文化交流办公室副主任):上博是在差不多欧美博物馆开始闭馆的时候恢复开放的。我们也收到一些国际博物馆的询问,并提供了上博的开放指南,包括如何消毒,如何限制人流,如何保持社交距离等。上博今年原本有好几个出境展览,都受到很大的影响,如年初在LACMA开幕的仇英展。非常感谢LACMA在此期间给予我们藏品很好的照顾。疫情告诉我们,博物馆之间的连接比想象要更加紧密。
上海博物馆向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的“何处寻真相——仇英的艺术”特展,提供了数件仇英作品。该展览目前仍在关闭中。
尼尔·麦克格雷格(大英博物馆前馆长):一直以来,各博物馆都致力于分享彼此的馆藏和知识。而现在我认为有一个更大的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,不单单是关于中国、印度或者墨西哥的。甚至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有能力去讲述它。
沈辰(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):过去我们经常一谈到国际交流,就是展览交换、国际会议。这些事情过去能够做得到,但是在目前是不是需要更有创造力?太平洋两岸如何取长补短,比方如何能让上博的会员成为我们馆的会员,能够一个博物馆的会员成为各家博物馆的会员?
陈威仁(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):虚拟平台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。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第一次国际在线研讨会将在8月举行,主题是航海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,探索考古学、贸易艺术史以及亚洲考古的发展等。
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即将以“航海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”为主题,举办第一次国际在线研讨会
何鉴菲(香港北山堂基金中国艺术及文化总监):北山堂基金致力于博物馆人才培训和孵化。和很多博物馆一样,我们开始转向内在,思考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去完善服务。我们正在策划两个培训项目:一个是针对中国博物馆高层的。我们了解到中国国内博物馆变化非常大,对博物馆高层人员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很高,所以我们想用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。另一个是针对研究中国艺术史博士的PHD Writing Grant项目,在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提供经济帮助,以供博士候选人进一步完善论文及研究。其实大家转向内在的倾向与之前博物馆界历史很相似,1970年代提倡“无墙的博物馆”,而今天疫情也在迫使我们拥抱各种边界的消失。
大卫·普利兹克(David Pritzker,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总监兼首席策展人):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相信文化机构在建立跨文化交流、合作和理解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甚至可能在当下国际政治不甚明朗的情况下,这是博物馆极为重要的力量。
汪涛(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):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面对面的交流会变得非常困难。像今天大家能够通过网络坐在一起,互相交流感想、有用的经验,这是非常大的一件功德。我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常态化,也希望上博能够一如既往地在组织工作里起到重要作用。
杨志刚(上海博物馆馆长):我相信,疫情造成的疏离,一定是暂时的,全球博物馆人将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,在线上线下守望相助,共同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,彰显博物馆的力量。
来源:上海博物馆
编辑:兔美
弘博咨询在媒体平台基础上,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,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、省文物局、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、咨询服务,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。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,弘博网现推出“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”“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”“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”“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”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,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!戳下图了解详情
回顾往期精彩
“1+1+N ”模式下,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文创发展新格局
月刊 | 大批博物馆恢复开放、参观人数上调、文明参观再引热议……七月大事一览尽
热议|郭京飞、王珞丹行为惹争议,公众为何对于破坏文物如此敏感?